曹操《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注音

曹操于公元189年写的《蒿里行》是一首反映汉末乱世现实的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中人民的苦难和军队内部的矛盾,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蒿里行》的原文及注音如下:

```

蒿里行

(两汉)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这首诗的注音版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朗读这首古诗。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注音为“guān dōng yǒu yì shì,xīng bīng tǎo qún xiōng”。

白话译文大致如下: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定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共同讨伐长安的董卓。结果各路军队汇合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量不统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利益和权势引起了各路军队的争斗,随后各路军队开始自相残杀。当时袁绍的异母弟袁术在淮南寿春自立为帝,并刻制了皇帝印玺。由于长年战争,战士们不脱战服,铠甲上都生了虱子。百姓因此死伤无数,白骨露于野外,千里之地听不到鸡鸣。百姓中仅存百之一,想到这些让人痛断肝肠。

这首诗反映了汉末乱世的惨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挣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曹操对那个时代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