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插秧歌杨万里用了什么手法?

杨万里的《插秧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手法:

1. 白描手法:杨万里在诗中直接描绘了农民插秧的情景,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农耕图。

2.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农民的辛勤劳作与自然环境的美好,如“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突出了农民的辛苦和自然的无情。

3. 拟人手法:将“笠”比作“兜鍪”(古代战士的头盔),将“蓑”比作“甲”(战士的铠甲),赋予了农具以人的形象,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4. 排比手法:诗中的“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使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5. 夸张手法:如“笠是兜鍪蓑是甲”,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农民在恶劣天气中劳作的艰辛。

6. 意象运用:诗中的“笠”、“蓑”、“雨”等意象,都是典型的农村生活元素,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营造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氛围。

7. 情景交融:诗人将农民的劳作场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雨从头上湿到胛”,既描绘了天气的恶劣,也展现了农民的不畏艰辛。

8. 听觉与视觉的结合:诗中不仅有视觉上的描绘,如农民的动作、服饰,还有听觉上的描写,如雨声,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立体和生动。

通过这些手法,杨万里成功地传达了农民插秧的辛勤和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农民的深切同情。